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四重维度
信息来源:中国吉林森工集团网站      发布日期:2020-05-20      浏览次数:3637次

  创新力的提出、明确与强调,凸显出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进步、促进更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时代性、深远性和关键性,也体现出创新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以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艰巨性。发挥国民经济骨干与创新驱动带动作用的国有企业,重视并运用价值性、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性“四重维度”的方法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在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谱写新的篇章。
  维度之一:以价值性为导向引领,国企创新力提升的立足点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其蕴含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涉及的外延广泛而庞杂。而较为共识的表述指的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价值性”的导向引领,有助于洞悉创新的规律方法、把握创新的行动方向和明确创新的关键环节。
  第一,把握规律是创新力提升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在于劳动概念,而创新是劳动的基本形式,是劳动实践的阶段性发展,是人类社会对于其实践范畴的扩展性发现与创造的结果。生产工具与劳动力构成劳动的基本矛盾关系,是创新实践开展以及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动力。这使得作为追新逐异的开创性实践活动,创新的目的、创新的特征、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形式、创新的过程等各方面均具有内在质的规定性,体现出客观性、规律性、普遍性、一般性的特征。通过拓展丰富对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认知,进而不断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因此,不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企业生命周期以及面临挑战任务如何调整变化,国有企业都需要准确把握、遵循坚持、完善发展和始终贯穿创新实践的规律与要求,否则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满足需求是创新力提升的基础。
  创新力提升的评判标准可以有很多视角,例如发明专利数量,研发投入比重,科研人员数量,新产品市场份额等。而这些评判标准更多是从过程的角度出发,还需要结合导向与结果的角度加以综合评价。服务需求和满足需求无疑是创新力提升的基础,也指明创新实践应当紧扣的主题与基调。众多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已经充分证明,适应、符合、满足、引领、创生需求既是创新的动力之源,也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因此,国有企业应当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企业成长需要以及市场用户需要,准确深刻理解现实需要的特征,挖掘洞察抓住潜在需要的契机,以需求带动创新,以需求检验创新,统筹兼顾战略性、前瞻性与当期性、现实性,不断筑牢创新力持续提升的基础。
  第三,实现转化是创新力提升的关键。
  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相区别,创新更加突出强调目标的达成实现以及打通实验室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这既是创新力提升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创新力“价值性”的集中体现。国有企业要深刻认识到,从新想法或新思路到新发现或新发明,到研究设计与生产开发,到新产品或新服务,再到形成新市场或新业务,越往下一环节需要的时间越多、代价越大、难度越高,越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大的付出,这本身就是创新创造的过程,更是在创新中寻求“创新”。
  维度之二:以不确定性为管理重点,国企创新力提升的出发点
  不确定性是指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把“双刃剑”,既可能使创新陷入困境、被迫中断或无功而返,也可能使创新绝处逢生、另辟蹊径或否极泰来。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理性面对创新环境,科学推进创新活动,不断提升“不确定性”的管理能力。
  第一,把握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环境。
  新时代新阶段的创新环境瞬息万变、变化莫测,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创新的难度、提高了创新的成本、延长了创新的周期,集中体现在动态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从动态性来看,国际政治、经济、技术、贸易等领域演变速度加快,特别是科学技术更新迭代、推陈出新以及颠覆替代的态势更加显著,需要能够快速做出响应、迅速做出应对。从复杂性来看,各因素、各变量、各环节错综交织在一起,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以及梳理主线把握脉络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多变性来看,变化、改变和调整更加频繁和多样,特别是难以预见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得危机出现的可能、造成损失的概率大幅增加。国有企业在一个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常态的创新格局之下,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透彻研究、积极作为,努力把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转移化解或者防范规避;另一方面要善于化危为机、危中求机、转危为安,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抓住不确定性中孕育的推动创新、实现变革契机,创新价值实现模式,拓展价值创造空间,实现更大价值增值。
  第二,管控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往往与创新主体的期望值成正比,即期望值越高、投入越大,风险就越大、失败概率越高。国有企业在不确定性渗透到创新实践全过程的挑战下,一是要全面客观充分认识、识别与理清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市场、财务、政策、法律、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未雨绸缪,提前谋划,保持定力,做好准备;二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坚决破解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瓶颈与制约,夯实有效防止和科学管控不确定性的制度基础、技术基础和组织基础;三是既要在创新中有效管控不确定性,又要在管控不确定性中推动创新,宽容失败,鼓励出新,容错纠错,追求卓越,行稳致远。
  维度之三:以非线性为创新模式,国企创新力提升的着力点
  线性是非线性的基本构成元素,非线性是线性的高级存在形式。突出强调非线性,并不是否认或者弱化线性的地位与作用。而从线性到非线性,体现着创新模式的一般性演进趋势与特点。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需要深刻理解“非线性”创新模式的特点与要求,着力构建和培育“非线性”的创新生态与模式。
  第一,把握非线性的创新模式特征。
  回顾人类社会创新活动发展历程,创新模式经历了从线性到非线性的演进过程。早期的创新模式主要是科技先导型的,整体上来看,大致遵照着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设计开发、中试生产,最后到市场销售的基本流程,从上游、从源头环节加大投入,就能较为直接地增加下游环节的创新产出。依据产品、技术或者工艺的不同创新类型,创新过程也会有所区别,但整体的线性特征依然是清晰的。随后,市场拉动型的创新模式出现,即从市场需求出发,用市场需求引导科研方向,实现科技突破后再推向市场,市场需求决定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资源配置、速度快慢和规模大小。线性创新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陷,相对单一的线性创新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创新活动需要,更加强调科学、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耦合互动模式,研究开发、原型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的系统协同模式,非线性的、立体式的、融合性的多元创新模式等,已经大行其道成为主流,并正在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构建非线性的创新生态模式。
  国有企业创新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短板、瓶颈和问题,例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未根本性改变,聚焦产业发展瓶颈与市场需求还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强,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能力仍待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不充分,各类人才队伍流失较为严重等。国有企业要深刻认识到,打造非线性的创新生态模式,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交叉融合,国有企业尤其需要培育构建非线性的创新生态模式。一是功能化。集团总部不仅是决策中心、管控中心或运营中心,还应是创新中心、价值中心和整合中心,在战略层面和组织层面加强对创新的引领、统筹与带动;二是场景化。场景是试验空间、模拟现场、预演舞台,围绕创新目标与市场需求,导入资源能力,设计任务清单,明确工作重点,多方共商共建,提高创新的效率,增大成功的可能,确保创新的效果;三是跨界化。跨界是创新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基因再造,是对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造、提升和发展,有利于在融会贯通中产生新思路和新举措,有助于激发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创新成果孵化、催化和转化;四是虚拟化。虚拟化需要打破企业内部的组织边界与壁垒,还要打破人员身份的组织属性,要从拥有和控制自身资源向配置和管理社会资源转变,灵活选择和采用动态协作、知识联网、战略联盟或虚拟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使得创新思想在汇智、融智中竞相迸发,使得创新价值在聚心、聚力中不断涌现。
  维度之四:以系统性为支撑保障,国企创新力提升的落脚点
  运用系统的、整体的、全局的思维与理念推动创新力提升,是由创新活动的特点与要求所决定的。一方面,创新活动本身是系统工程,涉及的各部分、各要素、各环节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导向创新目标;另一方面,运用系统思想、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需要深刻理解“系统性”的创新实践特征,贯彻落实“系统性”的创新实践要求。
  第一,把握系统性的创新实践特征。
  推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系统性集中体现在整体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复杂性等四个方面。一是整体性的特点。与机械、分割、局部思维不同,系统性更加注重运动、联系、整体的要求。创新实践不仅是某一个主体、某一个环节、某一个方面的活动,而突出强调这些要素要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形成统一整体,并力争实现质的飞跃;二是开放性的特点。与封闭、孤立不同,创新实践是一个开放、融合的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信息、数据、知识、能量的交换。在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协同互动,实现动态的平衡与稳定;三是自组织性的特点。与他组织相对应,自组织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基础。自组织是指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清晰。自组织强调自我进化为主,表明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自适应,自主地、自发地创造创新,先人一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四是复杂性的特点。复杂性是系统的本质属性,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与性质不是组成其各要素的机械、简单叠加,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与性质也不能简单再还原回各要素的性质与功能,这正是创新系统的复杂性所在。因此,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特征,通过对整体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复杂性的准确理解与科学运用,有助于创新实践活动平稳有序地展开。
  第二,贯穿系统性的创新实践要求。
  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贯彻系统性的创新实践要求,要下力气在数字化、平台化、网络化、共享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数字化建设。数字化体现国有企业的自然属性,是市场经济下成长的必由之路。数字化生存、数字化变革、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不确定性时代赋予的确定性任务,是广大国有企业的必答题。国有企业的客户、业务、数据、信息、知识、管理、资源的数字化,既是重新梳理发展战略、客观评价能力素质、推动科学理性决策、组织再造要素重组的过程,也是挖掘业务增长潜力、促进问题短板解决、适应市场竞争态势、推动发展提质增效的过程;二是平台化建设。平台化体现国有企业的经济属性。通过有形的利益分配机制或者无形的文化理念融合等形式,连接不同的个体、组织、企业或平台,汇聚各类资源,促进供需对接,加快要素流动,成为资源有效配置、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的创新平台。最终形成“点-线-面-体”立体式的平台架构,在确保平台整体价值得到体现与优化的基础上,也使得平台上的每个组织或每个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或愿望诉求;三是网络化建设。网络化体现国有企业的产业属性。从企业之间来看,各自独立的相关企业通过契约或股权的形式,为达到形成合力、共享技术、分摊费用等目的,发挥各自专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联结起来形成合作协作型的企业组织群体或群落。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中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和各业务单元组合成相互合作的网络,各网络节点通过紧密的多边联系、交互式的互通有无来共同实现创新所追求的目标;四是共享化建设。共享化体现国有企业的社会属性。通过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有序推进股权、投资和市场开放,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到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价值创造中来,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共同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赢的生态系统,并与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时代的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推动创新力提升任重而道远。提出价值性、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性“四重维度”的方法论,以期能为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