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应对恐慌和流言 专家呼吁建立国家应急科普机制
信息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发布日期:2020-04-02      浏览次数:3571次
  “重庆科普竞答”近日成为网络热词。在主流搜索引擎上搜索该关键词,结果超过百万条。这是重庆市科协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一项网络科普竞答活动,参与者可通过手机在线答题,题目内容正是疫情防控相关知识。

  这也是中国科协系统打造全域应急科普的一个缩影。

  在医生与疾病短兵相接时,科学与愚昧、谣言的斗争也异常激烈。各种流言加剧焦虑与恐慌,一些地方出现非理性抢购药物等现象,均凸显了应急科普的重要性。

  科普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月22日,中国科协成立了应急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此后,中国科协依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机制,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协作,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整合“科普中国”“科学辟谣”“数字科技馆”以及各类地方媒体平台资源,迅速形成传播合力,普及科学防疫与心理健康知识,讲述一线防疫抗疫生动故事,宣传“最美逆行者”“最美科技工作者”,累计总浏览量超过58亿。“科学辟谣”平台有效发挥让真相出台、让谣言出清的作用,传播量超过3亿。

  “科协在应急科普工作中,特别重要的是向社会传递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在近日召开的应急科普座谈会上强调。

  事实上,随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应急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2017年,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中就专门强调了应急科普能力建设问题,要求各级政府针对环境污染、重大灾害、气候变化、食品安全、传染病、重大公众安全等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解读,释疑解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各地各部门也正在对应急科普机制进行有益的探索:建立各种应急科普的常态化平台,加强新媒体在应急科普中的运用,等等。

  应急科普工作亟须补齐短板

  但同时,与会专家分析,相较于现实需求,我国应急科普工作还存在亟须补齐的短板。首先,现有应急管理运行体系分布于自然灾害、卫生健康、安全生产等系统,投入力量有限,没有形成制度化合力。

  其次,应急科普主体和平台的权威性及时效性依然欠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分析,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科学人员和一线医生做了大量工作,“但科学共同体的潜力没有很好发挥,有时候一些重要的科学信息应当通过科学共同体发声,而且要参与到重要的决策中去”。

  由于对新冠病毒的科学认识有个过程,一些权威专家发声表态相对谨慎,相比之下,科学谣言和不科学的“专业建议”则充斥自媒体,应急科普在主流媒体发声相对不畅,公众面临一般性科普信息过载和权威性科普信息短缺的矛盾,科普平台的公信力亟须提高。

  此外,专家们认为,日常的公共卫生、流行疫病、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科普工作不够深入,公众仍然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直言,公众缺乏风险和忧患意识,仍有大吃大喝、吃野味、不讲公共卫生等陋习。

  应急与长效机制协同推进

  “要把应急科普纳入到安全文化和应急文化建设中去,从应急状态下的支持性工具变成一种常规的文化建设,特别要强调应急文化、安全文化和风险文化的建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建议。

  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倡议,发挥科协组织对党和政府负责,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等优势,参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彭宗超、薛澜等人还强调,要加强应急科普背后的基础科学研究。“应急科普中特别大的难题是怎么把科学、专业、深奥的内容,以老百姓能够接受的、通俗易懂的方式,与真正适合百姓需求的东西结合起来。”彭宗超说,面对新冠病毒这种未知事物时,如何提前做好应急科普预案是个大课题。

  此外,与会专家呼吁,要加强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顶层设计,基于未来15年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对公众科学素质的内在要求,编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新时代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推进科普理念、制度、内容、方法改革创新,研究构建新时代科学素质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将健康素养、安全素养、应急素养等纳入科学素质建设,拓展科普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多元价值。(记者 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