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新华网】半生伐木心存愧,晚守荒山植绿荫 追忆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赵希海
信息来源:中国吉林森工集团网站      发布日期:2017-03-15      浏览次数:3369次

  那位前半生伐木、后半生植树“还债”的“倔”老头儿走了……

  3月12日是植树节,但和大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赵希海老人却没能等到他最为珍视的节日。2017年3月10日,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赵希海因病去世,享年78岁。

  赵希海生前累积植树18万株,成活14万株,无偿培育捐献给国家100万株树苗。

  内心的转变:从砍树到栽树

  提起赵希海,在吉林乃至全国林业行业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位被人们誉为“务林楷模”的老人毕生与大树为伴。

  1958年,赵希海到吉林省湾沟林业局从事一线采伐工作。在那个年代,赵希海是新中国建设的功臣,经他手伐倒的木材被运往各地支援国家建设。因为伐树数量多质量好,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经年累月,伐木带来的满足感在赵希海心中逐渐消退。一个夏天,突如其来的一场洪水刺痛了他的内心。“这样继续伐木,这大山就变成荒山了,子孙们还能看见绿色吗?”这个平日里干起活来从不会打怵的汉子陷入了痛苦的思考。

  1986年,赵希海调到吉林省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做采伐工。每次伐木时,他都会心疼,“上百年才能成材的大树,几分钟就倒下了,太可惜了。”

  于是,每到生产淡季,赵希海就会独自一人走进大山,在他砍伐过大树的荒山里转悠。渐渐地,一个念头开始在赵希海的脑海里浮现:我能不能把砍树变成栽树呢?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

  多年的坚守:扎根荒山植绿洲

  赵希海将植树还林的想法告诉了场长,在林场的支持下,赵希海给自己制定了造林计划,每天最少栽下1000株。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老人就悄悄地进山了,刨坑、栽苗、扶正、踩土……简单的动作,他执拗的坚持着。他悄悄地栽了四年树,全林场几乎没有人知道。

  1989年,赵希海退休了。当时,他宣布了一个重大计划:要在70岁前,为国家义务植树10万株。面对家人不解的目光,赵希海说,“我觉得人活着总要有点价值。过去我伐树,只砍不栽,山都秃了,咱子孙后代还有啥出路?”

  林场每年都有春季造林任务,赵希海也有。他选准植树的主战场都是荒山荒地或是人们毁林开垦的小片地、林中空地,块块都是“硬骨头”,所以每年植树他都要经历几番“争夺战”。

  有一年春天,一个村民要在一块过林空地上种参,赵希海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抢先栽上了4000棵水曲柳。过了两天,他去一看,树被拔个精光。那村民还骂骂咧咧地说,“地也不是你家的,我想种啥就种啥。”赵希海也不示弱:“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种树,你刨完我还得种。”两人对峙3个多小时,对方才退缩。

  这样的场景,在赵希海栽树的过程里不知往复出现了多少次,而每一次,都以他的坚持而胜利。

  行动的传承:誉满青山昭后人

  有人说,“有你这个工夫,一年种地、种菜种粮最少有几万元的收入,你栽树不挣钱还得罪人,图啥?”赵希海总是笑一笑,“我栽树是为了咱子孙有个好环境。”

  身边理解和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春天,林场很多职工也开始自发地和老人一起上山植树。每当看到身边植树的年轻人,赵希海都会不厌其烦地传授栽树技巧,他觉得这是最开心的时刻。

  退休后,赵希海曾找过林场三次。第一次是把成林的树木无偿交给国家,第二次是向党组织表达想要入党的心愿,第三次是主动请缨要求打扫公共厕所。赵希海常说,“有些东西在他心里比生命都重,有些东西却很轻。”

  2007年,赵希海荣获全国绿化委颁发的2006年度“全国绿化奖章”。同年,赵希海被评为“2007绿色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让他发表获奖感言,老人想了好久,掷地有声地说:“我要继续栽树!”

  2009年,吉林森工集团把赵希海当年第一次上山植树的4月29日,确定为集团“希海植树日”。2011年4月29日,在红石林业局举行的“希海植树日”暨“绿色传承”仪式当天,73岁的赵希海把一面义务植树的旗帜郑重地交到了儿子赵景春手上。

  早春的吉林大地,冰雪消融,万象更新。棵棵嫩草用储备了一个冬天的力气破土而出,而一位老人也用尽积攒了一辈子的心血还给世间一片新绿。